close

日本浮世繪是江戶時代(1603~1868)以幕府所在地江戶為製作中心所發展出的版畫藝術,其題材不外乎是小老百姓的生活百態與對現實社會的情感反映。


    浮世繪不論在二次元的空間平面化處理、線條的勾勒或平塗色彩的手法等都源自中國傳統繪畫的技巧,然在思維,精神領域方面竟截然不同,兩者差異越來越大,中國繪畫往文人畫風的境界鑽研;而浮世繪的走向卻是民間化、社會化、通俗化。


    浮世繪是以木版刻畫大量印製,價格極為低廉,一向重視包裝藝術的日本商人喜以浮世繪來包裹陶瓷、珍玩實不足為奇。幕府參加幾次歐洲博覽會後,鑑於歐洲人對日本精巧工藝和浮世繪版畫評價不錯,即積極貿易往來行銷巴黎市場,浮世繪趁勢被挾帶進入。


    至於,歐洲人何時開始喜愛浮世繪?又如何引起歐洲藝術家的共鳴與倣效?我們無法獲得歷史考證,但顯而易見的,其藝術特質、精神與巴黎印象派畫家們所渴望、追求的焦點相吻合,才會對印象主義的革新產生了推波助瀾的效應。


    筆者,列舉四個重點及圖片簡述於下以茲證明:



  1. 追求高度「繪畫性」的二次元空間:

自文藝復興開始,畫家們極力追求三次之「立體感」和畫面「景深」效果;相反地,印象派的畫家們卻想擺脫傳統繪畫的束縛,而引用浮世繪的二度空間平面性的創作理念,將畫面組合還原到二次元的空間。


圖一 龜戶梅園



  1. 摒除慣用的「定點透視法」,(perspective):

所謂「定點透視法」,就是物體的平行線在畫面上交會於地平線,形成近大遠小的科學性透視法,印象派的畫家們捨棄歐洲傳統繪畫的「定點透視法」,而大膽採用浮世繪的「前縮透視法」、「散點透視法」、及「重疊透視法」,使畫面呈現不具「景深」的繪畫性,但具有觀念性、暗示性的空間。



  1. 線條的勾勒與平面的著色:

先用線條描繪物象的輪廓後再加以著色,不加添光線的明暗變化,僅突顯色彩和線條機能。印象派的畫家們革新傳統繪畫之規則,改以線條勾勒、色彩平塗,醞釀出新的繪畫風格。


圖二 仕女圖



  1. 生活化、優雅化:

西洋傳統繪畫的主流,其題材大都以宗教、神話、政治事件、人像、靜物及風景等為主,但因著浮世繪的流入,歐洲繪畫的題材起了大改變,印象派的畫家們不再固守窠臼取材開始通俗心、傾向於悠遊的一面,描繪出纖細、優雅的生活品味。


圖三 開花的梅樹-梵谷


 


印象派的大師們如馬奈(Manet)、竇加(Degas)、希斯里(Sisley)、莫內(Monet)、梵谷(Van Gogh)、秀拉(Seurat)、羅特列克(Lautrec)、惠斯勒(Whistler)、波納爾(Bonnard)及烏依亞爾(Vuillard)等都受到浮世繪的衝擊,進而從事旋乾轉坤的繪畫大變革,不但加速歐洲傳統繪畫觀念全面性的崩潰,更揭開了歐洲現代藝術的序幕。由此可見,浮世繪對印象畫派的崛起實在功不可歿。


 


內文介紹轉自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教授  許坤成



圖一 龜戶梅園



圖二 仕女圖




圖三 開花的梅樹-梵谷



梵谷可能是著名畫家中受浮世繪影響最深的人。1885梵谷到安特衛普時開始接觸浮世繪,1886巴黎時與印象派畫家有往來,其中馬奈羅特列克也都對浮世繪情有獨鍾,例如馬奈的名作《吹笛少年》即運用了浮世繪的技法。同樣地,梵谷也臨摹過多幅浮世繪,並將浮世繪的元素融入他之後的作品中,例如名作《星夜》中的渦卷圖案即被認為參考了葛飾北齋的《神奈川沖浪裏》。


無獨有偶,在音樂方面,古典音樂的印象派作曲家克勞德·德彪西亦受到《神奈川沖浪裏》的啟發,創作了交響詩《海》(La Mer)


浮世繪的藝術風格讓當時的歐洲社會颳起了和風熱潮(日本主義),浮世繪的風格對19世紀末興起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)也多有啟迪。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采尹空間設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